环状RNA(circRNA)构建瞬时CAR-T细胞可以减轻传统基于病毒载体的CAR-T方法的局限性,如复杂的过程和长期副作用。

目前,常用的方法包括电穿孔脂质纳米粒(LNPs)。相比之下,电穿孔是一种成熟的技术,可用于将核酸递送到包括T细胞、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原代细胞中。

近日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邱满堂、王俊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孙明等人团队在Experimental Hematology & Oncology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:Engineered circular RNA-based DLL3-targeted CAR-T therapy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。研究确立了基于circRNA-电穿孔策略构建CAR-T疗法,其可有效靶向治疗小细胞肺癌(SCLC)小鼠模型,效果显著优于mRNA,体现了其作为小细胞肺癌新治疗策略的潜力。

  

构建基于circRNA的CAR-T细胞

研究首先重新确认了circRNA的优势特征,重点验证了其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效率。DLL3 是SCLC的一个重要靶点,研究随后构建了编码anti-DLL3 CAR的环状RNA。然后通过优化电穿孔条件,采用circRNA-电穿孔策略,有效地将circRNA递送到人类原代T细胞中,然后成功产生靶向DLL3的CAR-T细胞。

   

基于circRNA的CAR-T疗效

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,包括皮下和原位SCLC小鼠模型,与基于mRNA的CAR-T细胞相比,基于circRNA的CAR-T对SCLC的疗效更高。体内研究显示,基于circRNA的CAT-T细胞具有增强的肿瘤杀伤作用,人小细胞肺癌肿瘤完全消除。这些结果强调了circRNA在CAR-T细胞治疗中的治疗优势。

circRNA工程CAR-T细胞在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中的强效作用。

   

总结

研究强调了circRNA技术与电穿孔技术的整合,成功构建CAR-T细胞。与基于mRNA的CAR-T细胞相比,基于circRNA的CAR-T表现出更强大的抗肿瘤活性。研究确立了使用circRNA电穿孔平台构建CAR-T细胞的可行性,并提出了一种靶向DLL3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新治疗策略。

    

研究通过构建含目标基因、T7启动子、IRES、PIE构建体和间隔序列的质粒,线性化质粒并扩增后,通过T7酶体外转录合成环状RNA。类似地,吉赛生物可提供体外合成的一系列工具酶,助力高效的体外转录和circRNA合成,加速RNA创新疗法研发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ehoonline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40164-025-00625-8?sessionid=-1556934703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
发表评论